星期四, 11月 13, 2025

2024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參展第五屆藝術上海國際博覽會








2025年5月16日至19日參展廣東藝術周 ,場內外留影




2025年7月21日至7月23日參展日本大阪日韓聯合國際藝術博覽會 "Studyx PLAS:Asia Art Fair"



2025年5月22日至25日參展香港Affordable Art Fair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5年5月16日至19日參展廣東藝術周


星期一, 4月 25, 2022

家庭與婦女雜誌九十二期 遊行開始

 家庭與婦女雜誌又可以稱之為WOMAN ABC是作家陳艾妮自行創辦的一份女性雜誌,該雜誌總經理為陳健生,是陳艾妮的先生,雜誌所在地點在現在忠孝東路四段阿波羅大廈的樓上,該雜誌有一個攝影專欄名為Camera Eye,原為攝影家顏新珠小姐在此發表,後因顏新珠小姐前往時報周刊任職,該攝影專欄空缺則由我來遞補,合作模式採用供稿方式,當時一張圖片供稿是五百元台幣。

家庭與婦女雜誌九十二期

家庭與婦女雜誌九十二期


應詩人羅任玲之邀原本在彰化文化中心有一場台灣文學先驅賴和的研討會,時間約在農曆新年後,我可以前往參與,詩人羅任玲告知她們一行人會先到鹿港參觀,再轉至彰化文化中心。於是相約在鹿港會合,我於是提早前一晚啟程前往鹿港,但是沒想到詩人羅任玲後告知臨時行程有變,而我卻已抵達鹿港了,於是我在鹿港民俗館住了一晚,那個晚上一個大通鋪房間只有我一個人住。

家庭與婦女雜誌九十二期 遊行開始


其實當天晚上可不寧靜,因為當天可是天公生啊,鞭炮就放了一個晚上,隔天早上鹿港天后宮又辦遊行預演,我剛好趕上這場預演,這個在家庭與婦女雜誌WOMAN ABC,Camera Eye專欄所發表的本次主題,正是在這樣的時空下拍得的作品。

家庭與婦女雜誌九十二期 遊行開始

家庭與婦女雜誌九十二期 遊行開始


鹿港之行最令我難忘的就是天后宮門口蚵仔飯,我在全台灣沒再吃過這樣鮮的蚵仔,也沒有這樣的名目,到現在還很回味呢。

走過阿里山

 1990年李定陸老師再度以高平為筆名,在自由時報發表"走過阿里山",這次的作品文字跟圖片都是李定陸老師親字完成.這篇作品的由來,緣自於李定陸老師接受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安排前往嘉義達邦及阿里山原住民部落參訪,為之後即將進行的原住民兒童到台北的活動預做採訪,李定陸老師在接受邀請前往採訪之後的沒幾天我又再度隻身前往阿里山達邦地區,並與兒童們隨團返回台北,整篇文字就是敘述李定陸老師第二趟前往阿里山的故事.


第一篇發表於1990年10月10日



第二篇發表於199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4月 24, 2022

台灣模特兒發展史

  1989年12月16日自由時報副刊開始分數次刊登台灣模特兒發展史這樣的文字,作者署名為丁璐採訪,這裡的丁璐就是台灣李定陸老師,其實名字是當時擔任主編的彭樹君與楊明取的,因為種種因素我並不願意以本人的名字發表,當然是因為內容涉及許多當時還活躍的模特兒,不希望惹上麻煩.這部份的文字原本應該刊登在當時的人間雜誌,因為在採訪的過程受到當時任人間雜誌主編楊憲宏老師的多方指導,不過因為人間雜誌在我文字完成時已停刊,因此楊憲宏老師建議李定陸老師往自由時報副刊投稿看看.正因為楊憲宏老師的這句話,使這篇文字有了發表的機會.



台灣模特兒發展史敘述台灣從1962年起的模特兒產業發展,並共分為四個時代

第一篇,篇名為"伸展台上的鳳凰",敘述1962-1971年的模特兒產業,台灣李定陸老師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台灣模特兒產業的電視時代,發表日期為1989年12月16日.圖片來源為攝影家鄭桑溪先生。

第二篇,篇名為"巧織時代的痕跡",敘述1971-1979年的模特兒產業,台灣李定陸老師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台灣模特兒產業的團隊時代,發表日期為1989年12月22日.圖片來源為攝影家葉政良先生。第三篇,篇名為"搶購春天的市場",敘述1980-1983年的模特兒產業,台灣李定陸老師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台灣模特兒產業的秀場時代,發表日期為1989年12月31日.圖片來源為攝影家蔡德隆先生。第四篇上集,篇名為"現場藝術的創造者",敘述1984-1989年的模特兒產業,台灣李定陸老師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台灣模特兒產業的經紀時代,發表日期為1990年01月09日.圖片來源為攝影家李定陸先生。第四篇下集,篇名為"現場藝術的創造者",敘述1984-1989年的模特兒產業,台灣李定陸老師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台灣模特兒產業的經紀時代,發表日期為1990年01月10日.圖片來源為攝影家李定陸先生.













星期三, 11月 30, 2016

向攝影前輩王信致敬




其實我跟王信老師有一面之雅,就在她青田街的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我會造訪她呢?我也不太記得了,可能是我在婦女雜誌出版部工作時或是我在奇摩站服務時的那段時間裡。王信老師是1941年出生的,現在算算也已經七十多歲了,沒有錯,我上次造訪王信老師約在10-20多年前。20多年前台灣女性的攝影工作者,在台灣那個當時還以男性為主的攝影領域的日子裡真的並不多見,後來的像我大學時代的攝影社指導老師高媛,時報周刊雜誌社的顏新珠,張老師月刊社的張詠婕。更別忘了王信老師民國30年出生,可是走過228與白色恐怖的年代,向王信老師致敬。

以王信老師作品當作封面,這期的文化快遞,值得永久保存啊。



星期日, 11月 20, 2016

再談攝影神學的實踐




現今有人並不認同攝影竟會是神學的一種形式,更不認為攝影學習與攝影教育對於宣教或福音工作有幫助,甚至來信跟筆者李定陸爭論,更遑論神學院校中開立攝影神學相關課程。因為多數人對於所謂神學或宗教教育多半習慣停留在口述或文字論述的舊思維,如果不是口述或文字論述,就認為攝影不過是「拍照的」,壓根不認為攝影的神聖性。

什麼樣的攝影方向與題材能幫助我們認識上帝? 什麼樣的攝影方向與題材能幫助我們看到神的眼光? 什麼樣的攝影方向與題材能幫助我們分享神對美好事物的觀點?筆者李定陸認為「風景攝影」是一個很好切入攝影神學實踐開始的方法之一。

「風景攝影」未必就是「山」、「海」、「樹」、「天」,城市中對於街景的街拍、快拍,也可視為一種「風景攝影」。當我們拿起相機,開始拍攝「風景攝影」時,我們該心存「敬畏之心」與「愛」,我們會將自己對於神的「敬畏」與「愛」,自然就會投射在攝影的作品當中,神不只創造「山」、「海」、「樹」、「天」,祂更創造了「時間」,當每一張照片我們將對於神「敬畏之心」與「愛」,灌輸在其中時,我們自然能將對於「山」、「海」、「樹」、「天」與「時間」的感動、驚奇、讚嘆,用攝影的方法呈現出來。神看這世界為美好,我們可以透過攝影與照片分享上帝的審美觀點,「風景攝影」似乎比人像攝影更能表達出來。

這邊有一個鮮活的攝影神學實踐個案,美國拿撒勒人宗教會神學家Thomas Jay Oord他以「Open Theology開放神學」或「Process Theology過程神學」為基礎,出版有二十多本神學著作,是當代重量級福音派神學家,由於他經常因福音事工需要到各處旅行,他總不忘記以攝影的方式記錄對於他所觀看的這世界所產生的感動,並持續在他的臉書發表,不僅如此2015年他還出版自己的「風景攝影」集「Through Both Creations Shine」,以此表達他的神學觀。



自奧古斯丁以來,神學本來就以各種形式呈現,如音樂、文學、數學、哲學、戲劇、繪畫等,以達到認識上帝的目的。歷史上許多基督徒所禮拜的大教堂,在教堂牆上也有各種表達神學涵義的圖案與彫塑、更多信眾透過音樂的節奏和安靜的禱告在莊嚴教堂中尋找屬於每一位平信徒他們自己的神學體驗。不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攝影作為神學的一種呈現的型態,是可以讓每個人都上手的聖神宗教活動,不僅可以從攝影中認識神學新義,也可以從神學中學習攝影。

model


HotModels.com - the World\\'s hottest online showcase


HotModels.com - the World\\'s hottest online showcase